每年本科毕业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都会成为校园热议话题。如今,本科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有比以往更为严格的毕业论文答辩,还有很可能遇到的论文抽检。教育部于2020年12月发布的
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政策能最大程度避免人情干扰,被公众寄予很大期待,实施两年多来,已经产生了显着的积极效应。例如,它通过撤销已授予学位和注销学位证书、质量约谈、限期整改以及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本科教学评估、招生计划、经费投入挂钩的硬手段,不仅使学生不敢再对毕业论文掉以轻心,也带动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省市还由此采用了更为细化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论文盲审、抽查的范围和力度比以往更大,论文查重也比以往更加严格和规范。
在多所高校近几年发布的通报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学子毕业后因论文抽检不合格受到处分。2021年,在北大论坛上就有这样的一则消息:在双证毕业之后,北大5个博士没有通过论文二次抽检,直接撤销学位。
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有不少学子分享着论文抽查的“痛苦”。但是,相比“为难”学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真正目的,在于保障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倒逼高校注意教育质量的提升,真正培养具有符合学术或实践视角、理论、方法的博士、硕士,真正使本科毕业生学有所获。严把毕业关,虽惹得一众学子叫苦不迭,却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挤水”的必经之路。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曾以全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不合格学位论文大致存在“作者科研能力不足”、“论文规范性欠缺”、“论文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文献综述质量较低”、“作者学术态度和行为不端正”及“选题意义和严谨性不够”六大问题,占比分别为38%、29%、13%、8%、7%和5%。实际上,从大部分共性问题来看,很多论文在内容创新度及外部规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在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中,列出了详细的抽检一般性评议要素,分为“否决性指标”“选题意义”“逻辑构建”“专业水平”“学术规范”五类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层的二级指标包含了具体详细的评议要素及所占权重……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估。
进行论文抽检,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既是监督检验,也是鞭策激励。对于教师队伍来说,既是鼓励其潜心教学、强化指导责任的必要举措,也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践行要求。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推动形成优良学风、净化学术生态的重要契机,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育人质量。当然,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也要时刻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共同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繁荣学术研究,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术不端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