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利比亚和伊拉克两国首都相继爆发严重流血冲突。虽然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国内政治派别之间矛盾激化,但其根源在于美国对中东国家发动战争、干涉内政的恶行。与此同时,在饱受十多年战乱之苦的叙利亚,美国制裁让叙普通民众生计愈发艰难。可以说,美国是中东目前乱局的始作俑者,美国在中东种下的祸根仍在不断结出恶果。
近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发流血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分析人士指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势力之间围绕组阁僵局的激斗只是当前冲突的表面原因,对于伊拉克的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曾发动伊拉克战争并一手主导战后伊拉克政治改革的美国难辞其咎。
在气温时常逼近50摄氏度的巴格达,通往国民议会大楼的路障零散地放在路边,在议会大楼下以及附近的大街上支着一个个悬挂各色标语牌的帐篷。人们在帐篷里吃、住、睡,甚至还支起小摊做买卖,一到饭点,齐齐拥在大锅饭摊前,吵闹声不断……
这是几天前,巴格达“绿区”国民议会大楼周围的景象。那些帐篷里的民众正是什叶派领袖萨德尔的支持者,7月底,他们冲击议会,导致议会停摆,并在议会附近“静坐抗议”长达一个月。此后,抗议浪潮蔓延至其他多个省份,但总体未发生大规模冲突。
8月底,形势突变。29日,萨德尔在社交媒体发文说,决定退出政坛,他领导的“萨德尔运动”相关机构也将关闭。萨德尔此番表态引发支持者愤怒,导致已持续一个月的抗议活动陡然升级。面对混乱局势,伊拉克当局自29日晚7时开始实施全国宵禁。直至30日上午,巴格达市中心都可听见疑似枪声和爆炸声,并有4枚不明来源的导弹落入“绿区”,造成建筑物受损。30日下午,在萨德尔呼吁下,他的支持者陆续撤出“绿区”,与此同时,伊拉克宵禁解除。
巴格达本次街头冲突造成至少22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此后首都形势缓和,但抗议甚至流血冲突并没有完全消失。
伊拉克近期抗议风波及其引发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伊拉克持续半年多的党争僵局。伊拉克现任政府虽多次想从中调解,但成果有限。
今年6月12日,由于未能如愿组建多数派政府,“萨德尔运动”议员集体辞职。而前总理马利基所在阵营则成为议会最大党派。马利基有意推选的新总理人选遭到萨德尔反对。此后,萨德尔多次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这一诉求被马利基阵营拒绝。这便有了7月底以来萨德尔支持者在伊拉克各地不断举行示威游行,继而爆发流血冲突。
在伊拉克政治分析师萨贾德·吉亚德看来,萨德尔虽宣称“退出政坛”,但这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鉴于当前冲突各派分歧依然严重,伊拉克短期内打破政治僵局的可能性不大。
伊拉克分析人士通过深挖当前局势的政治和社会根源,一针见血地指出,伊拉克党派激斗持续数年,与美国强加给伊拉克、与实际国情不符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破坏了该国原有政治生态。此后,在美国主导下,伊拉克建立了一套基于配额制的政治分权体系,即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什叶派人士和逊尼派人士担任。
但现在,不仅什叶派内部就总理人选“大打出手”,库尔德阵营内部也暴露出矛盾。伊拉克战争以后,库尔德阵营内部存在默契,即库尔德自治区领导人由库尔德两大政党之一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库民党)人士担任,而伊拉克总统由另一大政党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人士担任。而近几年,库民党希望推举自己人担任总统,因此两党争执不下。
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阿里·穆萨指出,这种简单地重视分权的政治设计实则容易将一些无能和腐败的人纳入政府,导致政府职能失灵。美国“当年提出的根本不是建设计划,而是‘破坏’计划”,这一制度建立在宗派和种族分立的基础上,最终诱发伊拉克社会分裂,冲突频发。
土耳其政治分析家西内姆·坚吉兹此前曾撰文指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当地的大部分国家机器被摧毁,这些机构此后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建,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干预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当地政局和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等面临的变数极大。他指出,以美国为主,也部分包括欧洲、伊朗乃至土耳其的“代理人”,基本操纵着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使得伊拉克在多方干预下难以实现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事实证明,美国最终带给伊拉克的是混乱。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积极介入叙局势并试图“改造”叙利亚。然而,时至今日,和平仍未到来,叙普通民众生计也愈发艰难。
2011年叙危机爆发后,美国将矛头对准叙利亚政府,放任各武装组织获取资金、武器,却在极端组织兴起后自诩反恐先锋,暴露了其政策的短视性和虚伪性。
2014年8月,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袭,并于当年9月将空袭范围扩大至叙利亚境内,同月,美国发起组建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叙政府认为此举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并指责美国主导的空袭行动造成大量平民死伤。
叙政治问题专家、资深媒体人士艾哈迈德·阿什卡尔表示,自叙危机开始以来,美国一心追求颠覆叙政府,实施不负责任的地区政策,默许甚至支持各方势力入局叙利亚,对极端主义兴起负有责任,2014年后又自诩反恐先锋,通过实际军事存在让叙局势更趋复杂,政治解决方案更难达成。
叙政治分析人士乌萨马·达努拉表示,空袭行动导致平民流离失所和伤亡是美国在叙利亚侵犯人权的行径之一,但美国仅将伤亡情况视作“附带损失”。他以叙北部拉卡市为例,称美军军事行动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
除了军事介入,美国长期以来对叙实施严厉经济制裁并不断加码。2019年底,美国国会通过凯撒法案并由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该法案为外国投资者在叙投资、建设设置重重阻碍,进一步加强对叙经济封锁。
受制裁影响,叙重建进程屡屡受阻。叙镑快速贬值、物价全面上涨、经济制裁围堵,导致本地企业、商家生产经营活动受挫,外国投资者项目搁浅,而这些又进一步造成物资供应短缺、叙镑贬值预期加强,形成恶性循环。
阿什卡尔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对叙实施经济制裁,近年来更是不断升级,让本就因战争、疫情等遭受重创的叙经济更为凋敝,目前绝大多数叙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水、电、医疗等基础民生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普通民众成为制裁的牺牲品。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受长期冲突、大规模流离失所、外部制裁、新冠大流行等影响,大多数叙利亚人正面临叙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严峻的人道、经济、社会状况。
叙利亚石油和矿产资源部近期发表声明称,今年上半年叙石油产量约1450万桶,日均产量8.03万桶,日产量中仅1.42万桶交付叙官方炼油厂,另外6.6万桶由“美军及其支持的武装盗采自东部地区被占领油田”,这一数字占叙日均石油产量八成以上。
另据叙石油和矿产资源部声明,自2011年至今年年中,美军在叙非法驻扎以及受其支持的武装势力进行的盗采、非法贸易行为,已对叙石油、天然气等行业造成1071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8月26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爆发新一轮武装冲突,造成32人死亡,159人受伤。“颜色革命”十一年后,曾经富甲一方的利比亚社会依然动荡,政权分裂,经济困顿。
2011年,一场“茉莉花革命”席卷中东北非地区,受此影响,利比亚也爆发了针对卡扎菲政府的反政府游行,随后因西方多国对反对派的支持而演化为“颜色革命”。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并未履行其支持重建的承诺,而是把重建任务交给了毫无政治经验,且内部争权夺利的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战后,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多次主导利比亚政治重建,最终都因武装冲突而中断。在联合国斡旋下,利比亚冲突双方于2019年10月签署永久“停火”协议,并在11月举行的利比亚政治对话论坛上一致同意,利比亚将于2021年12月24日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2020年3月,利比亚政治对话论坛选举产生利比亚统一临时行政机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即过渡政府),阿卜杜勒·哈米德·德贝巴当选利比亚过渡政府总理。
然而,就在总统选举的前两天,利比亚选举委员会提议将原定于12月2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推迟至2022年1月。委员会表示,受政治原因和司法判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委员会无法公布最终总统候选人名单。
由于大选无法如期举行,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的合法性遭到质疑。2022年初以来,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主席阿吉拉·萨利赫·伊萨多次表示,民族团结政府已经“到期”,需要重新组建新政府。2月10日,国民代表大会一致投票选举法西·巴沙加为新总理,接替现任民族团结政府总理德贝巴。德贝巴对此表示,民族团结政府将继续执政至国家举行新的选举,政府权力只移交给新的民选政府。3月1日,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以92票多数选票通过对新政府的信任投票,以接替现任总理德贝巴领导的民族团结政府。至此,利比亚再次出现“两个政府”局面,再度陷入政治僵局。
8月26日晚,支持过渡政府及新政府的武装团体在首都的黎波里多个地区爆发激烈武装冲突。冲突共造成32人死亡,159人受伤,并造成多座民宅、医疗机构损毁。这是自2020年10月利比亚冲突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以来,利比亚爆发的最激烈冲突。
9月4日,利比亚国家高级选举委员会发表声明表示,利比亚选举中断后的政治、安全环境对解除导致选举中断的不可抗力因素没有帮助。目前,利比亚各政党之间意见分歧进一步扩大,该委员会无法在短期内恢复选举进程。
“西方对利比亚的干涉以及2011年美国领导的行动完全是一场阴谋。利比亚的政权更迭是靠武力实现的,而非人民意愿。我们陷入了不可预测的内战。”利比亚政治分析人士法拉杰·达利说。他指出,美国总是试图把自己的民主制度强加给其他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文/凡帅帅 汪健 潘晓菁)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LCA10)”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CEP290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患有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即“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当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
前不久,“面包店的香味是假的”话题冲上热搜,更带火了“食物香氛”这个概念。不少网友诧异:食物香味还能“造假”?
10日上午,“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顺利通过工艺测试。这标志着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
5月10日,一场代号为“应急使命·2024”的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在浙江金华等地举办。演习模拟超强台风“海神”正面登陆浙江沿海,贯穿浙江全境,钱塘江流域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记者宋晨)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智慧天网一号01星作为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在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大展拳脚、加速奔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力量。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
日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文昌发射场”),再一次令世人瞩目。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外科医生近日将一个大鼠胚胎的肾脏组织移植到另一个大鼠胚胎中。在出生前移植一个器官,可以使其和胚胎一起生长发育,这样器官在胚胎出生时就能发挥作用,并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近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袁为民安排他担任“项目经理”,任务是完成2022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