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地处江苏南部,1938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开创以茅山山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作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五万子弟踊跃参军,浴血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敌四万多名,七千将士壮烈捐躯,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值此之际,《薪火新途红色AI+》第二季推出第四集《听,“滴滴哒”!》。让我们在数字人导游“小新”的引导下,沿着镇江市第三中学张传裕同学的红色研学线路,一同感受革命岁月的余音回荡。
1995年,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在茅山西麓的望母山巅兴建落成,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前共有317级宽16米的台阶,分6组,每组50级,寓意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这一奇观为纪念碑增添了神奇色彩。
1997年秋冬之季,有人在纪念碑下燃放爆竹,无意间发现爆竹响后,纪念碑上空传来“滴滴哒”的军号声,这一奇特现象迅速声名远扬,前来瞻仰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沿纪念碑中轴线能更清楚地听到军号声,站在中轴线两侧稍远的距离只能听见鞭炮声。经众多声学专家多次实地考证,证实军号声为自然现象。
“丰碑军号”名声大噪,究其成因,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介绍,“纪念碑是一座通过声波传递形成台阶共鸣与声音反射的回声建筑,军号声的产生与台阶尺寸,长、宽、高等有关系,鞭炮爆炸后产生的回音,正好与军号声频率相吻合,属于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巧合。”2006年,纪念碑以“单次脉冲声激发奏出音符最多的建筑”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于茅山脚下,距离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约300米,馆藏文物4000多件。在众多展品中,有两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段焕竞、李珊夫妇的中共七大代表证。这两张代表证看着简单朴素:长8.4厘米,宽6厘米,呈对折的竖方形,紫红绫布镶面,封面没有任何文字或标志,它们却是国内鲜见的夫妇俩同时拥有并保存完好的中共七大代表证,其背后故事更是有着历经千难险阻的“传奇”色彩。
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3年,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通知段焕竞、李珊夫妇等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共七大。当时段焕竞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妻子李珊在二旅卫生部当教导员。1943年3月,这对革命伉俪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从苏中抗日根据地启程,前往延安。
一路上,夫妇二人曾被日军包围,段焕竞带领护送部队突围,却和妻女走散,多亏地方干部送回;过汾河时,李珊背着孩子陷入齐腰深的淤泥,幸亏被好心人拖了出来......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前往延安的这条路上,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信仰的力量,能披荆斩棘,让人勇往直前。
段焕竞、李珊夫妇之子段延德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开始去延安的路上,遭到了敌人的轰炸,坐的船被炸了,牺牲了一部分同志,后来三个人坐火车到山西,然后从陆上走,再到延安。”段焕竞一行凭着智慧和勇敢,经过了20多道封锁线多里,才抵达革命圣地延安。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段焕竞在回忆录中写道:“750多人济济一堂,中国共产党此前的代表大会从来没有这样大的规模,这样隆重热烈!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我们的教育意义很大......”返回华中之后,段焕竞继续投入到为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事业中。李珊专门做了一个皮挎包收藏夫妇俩的中共七大代表证,无论在日晒雨淋的千里行军途中,还是在大江南北的解放战场上,20多年里,一直没有离开她的身边。
李珊去世后,段焕竞又将这两张代表证与家里的照片一起放进铁盒子保护起来,直到去世。他们的子女整理遗物时,在存放照片的铁盒子里发现这两张代表证。2007年,段焕竞、李珊的子女将其捐赠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2011年,这两张代表证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表示,段焕竞、李珊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证,见证了延安精神的传承,也见证了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我党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盛夏时节,江苏句容茅山,满目葱茏。茅山不仅风景秀丽,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近年来,红绿融合的研学产品,正成为茅山景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景点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始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暑期,源源不断的游客走进茅山,镇江市第三中学初二学生张传裕便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在数字人导游“小新”的引导下,自己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具象化的感悟,“除了两张非常有故事性的代表证,还有条血染的丝巾也让我印象深刻。”据介绍,印花丝巾的“主人”沉华庭,1923年出生于安徽嘉山,1940年7月参加新四军,入伍头一年便加入了党组织,屡立战功。在一次对日作战的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连长身负重伤,牺牲前从怀里掏出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丝巾交给沉华庭,并嘱咐他,“这里面,包有其他同志的入党申请书和文件,请你交给党组织”2007年,新四军成立70周年之际,沉华庭的女儿向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捐赠75件文物,这当中最受瞩目的就是这条浸染先烈鲜血的丝巾现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不仅是遗物,更是战友们的信仰和嘱托。”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后,张传裕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历史不可忘,吾辈当自强!”
记者了解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第一批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前不久,又新晋国家二级博物馆。近来年,纪念馆积极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先后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之“重走革命路 致敬新四军”跨省线路。
9月3日下午,省市党史部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扬子晚报联合镇江市第三中学开展“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活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之际,镇江三中八(1)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结合最新上线的《薪火新途红色AI+》第二季第四集《听,“滴滴哒”!》展开讨论,并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孙志军馆长现场互动。
据悉,镇江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前身是民族实业家黄炎培、冷御秋等先生于1926年发起创办、1927年正式开学的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为了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积极开展以“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也因此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本期视频,经过技术组的不断努力,数字人导游“小新”以智能体的形式在片头惊喜亮相!本集参演者张传裕同学就是通过与“小新”智能体的互动,找到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并进行游览。
AI视觉实验室的小伙伴介绍说,“之前只能部署在chatgpt上的小新智能体,现在成功移植到了豆包app上。”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人人都可以访问豆包app,找到名为“小新”的红色AI导游智能体,并与之互动对话。经过不断调试,AI数字人导游“小新”,不仅性格开朗活泼,热情满满,“还能根据提问者的定位,推荐合适的红色地标,帮助规划路线,介绍馆内文物,除了打卡红色地标,甚至还能推荐周边美食。”技术人员补充道。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