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篮球新手卡消息可靠吗?
时间:2024-12-22  浏览次数:663

  虽然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犯有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重大损失,但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到,全面抹杀陈独秀同志对我党的巨大贡献,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毛主席说的。

  近期,随着历史大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关于党的第一代创始人陈独秀种种鲜为人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家熟悉。的确,真实的历史上,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我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确实是一个很有领袖魅力、敢作敢为的真英雄,也是那个芸芸众生萎靡不振、崇洋谄媚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能撑得起民族脊梁的真汉子。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陈独秀,说:“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一、通过发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认识上启蒙了20世纪初以毛主席(还是叫教员亲切)为代表的那一代有志青年,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理论学习方向。

  只此一点,独秀先生的功绩就足可以媲美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但丁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巨匠伏尔泰。

  这是因为,独秀先生独具慧眼地认识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走到了历史发展的瓶颈。纵观五千年中华发展史,我们有过强盛如汉唐王朝的荣耀,也有过晋宋王朝的孱弱,还有过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乱世,甚至还出现了元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不幸。

  但是,无论怎么的历尽磨难,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散,民族的文化不断,民族的气节不失,这就是中国孔孟儒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吸附力,任你如何地改朝换代,但强大的文化基因不变,始终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

  但到了近代,却不一样了,自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叩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后,中国就开始了沉沦,和西方列强之间打的一场又一场的败仗,签订的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彻底的打破了我们的民族自信。

  为了救亡图存,找寻我们失去的自尊自信,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开始,西学东渐逐渐流行起来,向西方学习成为那一代优秀中国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太平天国洪仁玕推行的资政新篇到晚清名臣们开始的洋务运动,从康、梁的百日维新再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

  然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换来的依然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此,当时的好多人都陷入了迷茫,徘徊之中,始终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门道。是独秀先生率先看出了社会的病症,扛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新文化大旗,虽然这种文化运动对当时的军阀政客毫无吸引力,但他却影响了中国的下一代,在之后2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正是这一批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青年在唱主角。

  在行动上,组织发起的五四运动的伟大实践更是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让包括教员在内的那一代先进青年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五四运动不过是青年学生组织的一次爱国运动,它虽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它是如何跟新民主主义革命扯上关系呢?它的新又是新在哪里呢?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是这么干巴巴的一句,没有解释这个“新”到底新在哪里?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在祖国强大的和平时期,我们当然不好理解,但如果把我们自己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会发现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再到戊戌变法,包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革命性质的历史运动。但他们还是少数人的革命。

  有一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信”,这句话虽然针对的是个人思想修养方面,但对一个团队也一样适用。上述的革命运动局限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虽然他们志同道合,但他们缺乏兼容包办,缺乏对其他团体的了解,肯定也联合不起其他团队的力量,最终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也就是说,它永远都只是那个时代少数“精英阶层”闭门造车、自顾自的救亡图存的运动,永远没有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参与进来。

  而五四运动不一样,五四运动发端于青年爱国学生的上街游行,但他很快就蔓延到全国各地,与以往不同的是,最后不仅学生,连各地的工人、商人、小手工业者都参与进来了,这种规模是空前的,以前没有过的,所显示的力量也是空前强大的。这就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种阶层的觉醒。当然,除了农民以外,当时的农民还在等待伟大的教员8年后的召唤。

  毛泽东思想里,最为我们所熟知的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个思想真正的发端就是五四运动。只不过,教员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早地总结出了这种理论,发现了这种强大的力量,

  三,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了,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并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彻底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康庄大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个“新”字,不是因为共产党这个名字很新,而是因为自此开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再也不是局限于少数人的革命,而是真正的把革命力量放在了广大群众身上,是真正为劳苦大众服务,帮助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道路。这段历史,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但是,为什么后来,独秀先生却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致在革命关键时刻缴械投降,给革命带来重大的损失?

  是他对老蒋的反革命屠杀畏惧、害怕了吗?不是,独秀先生一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先后五次被反动政府逮捕,随时有被处决的威胁,并且在抗战初期,日本鬼子的飞机还把他住的监狱炸塌,差一点把他砸死,但独秀先生不为所动。

  是他被国民党收买,革命信念动摇了吗?也不是,独秀先生一直坚定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一生都是铮铮铁骨,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真汉子。在后期,重庆生活期间,他屡次拒绝老蒋给他的高官厚禄,甘愿过清贫的生活,最后也是在贫病交加中逝世的。

  中学历史书上告诉我们,1927年,在以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中,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致使革命力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这当然是对的,但太笼统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思想根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发端于五四运动,并且从那时起,中国的革命不再局限于少数资产阶级,而是转向了中国大众。但是这个转向在当时仍然是有局限性的,就是还是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只是比以前增加了个工人阶级,没有充分调动起最广大的人民力量,说白了,还是处在

  这种局限性,当时除了一个人,其他人都没认识到。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教员,在他的着作《新民主主义论》里清楚地说了出来:

  “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毛选第二卷,新民主主义论》

  也就是说,虽然当时有了大众革命的思想和理念,但是这个大众的革命,还没有铺开,至少没有普及到最广大的农民里面去,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找到一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中国革命与农民的结合。这要在8年之后的井冈山上,才由我们伟大的教员同志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我党早期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包括当时年轻的周公、赵世炎、瞿秋白、向警予、恽代英等都不太懂得怎么和广大的农民打交道,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农民阶级是落后的阶级,所以,他们只能局限于马克思书本上说的,发动工人阶级罢工,还是局限于知识分子“书生救国”的小圈子里。以至于在老蒋背叛革命后,陈独秀还寄希望于武汉的汪精卫来为我党主持公道,打击老蒋的反革命,这不是又回到孙中山依靠军阀打军阀的老路上来了吗?

  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条件来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正是因为早期共产党的年幼,思想认识不深刻,自身力量之薄弱,催生出了独秀先生的右倾思想,才有了后来所说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再到后来,经历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之后,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一度没有转过弯来,虽然他也否认共产国际提出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否定瞿秋白等人不切实际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见,但是他对革命的整体形势持过分悲观的估计,开始反对武装起义,反对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直至后来,这种思想发展到了,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只有等将来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到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才有条件举行社会主义革命,当下应该取消社会主义革命。这完全就是照本搬科,把马克思着作上的革命阶段理论往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上硬套,还怎么也套不上去。完全不去具体分析中国革命所处具体环境的复杂性,革命任务的艰巨性。这种观点,完全是在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墙角,从理论上否定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合法性。

  最要命的是,当时的老蒋还借着陈独秀的理论,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共产党闹革命的合法性。连你们最早的创始人都说了无产阶级只有在将来我们高度发达了才能去闹革命,那你们一群人整天在深山老林里闹个什么劲呢?深山老林里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吗?

  这就是陈独秀犯得最严重的错误,而这种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他还是局限在一个知识分子书生报国的范畴,经不起革命失败的重大打击,一遇到挫折,就马上悲观失望,继续从书本里找答案,

  所以,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陈独秀最伟大的功劳,就是因为从他那里开始,才把中国一直以来的少数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为了领导这个大众革命,才有了接下来的中国共产党。

  但是,陈独秀的悲剧也在于此,他所理解的全国大众,始终没有摆脱知识分子精英学术思想的束缚,没能把中国真正的人民大众——农民结合起来。他的路线曾一度推广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无产阶级里面去,但是最终止步于农民。

  当然了,人无完人,而且,人一上了年纪,就愈发的思想保守,愈发的经不起挫折失败的打击。陈独秀当时已经快50岁的知天命的年龄了,当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唤醒国人的那种血性也被岁月消磨得差不多了,他年龄比教员这代人大多了,让年近半百的他去重新认识革命,总结革命,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再去闹革命,显然有点要求过高了。

  因为,当时的任何人,不管是血气方刚的革命青年,还是陈独秀这老一辈人,都笃定地认为农民阶级是落后的阶级,是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但他们却认识不到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弱小,无形之中又陷入了少数先进分子闹“精英革命”的循环。

  直到1927年以后,伟大的教员登上井冈山,发动了土地革命战争,从那时起,我党才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




上一篇:经营婚姻剧情什么情况?   下一篇:有关东倒西歪(dōng dǎo xī wāi)背后真相是什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