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新科技粮食更保鲜(秋收进行时)
时间:2024-12-31  浏览次数:663

  刚忙碌完早稻收购的翁晓炜,又在收储晚稻,他站在入仓门口指挥运粮车,金灿灿的稻谷随着输送机缓缓进入仓库。

  翁晓炜是浙江省建德市中心粮库的一名保管员。“升级智慧粮库项目后,收粮保粮轻松多了!”谈起粮食收储的新变化,“智慧粮库”是翁晓炜口中的高频词。

  趁着一车稻谷入库,翁晓炜来了次现场讲解:“刚入库的粮食,每3天就要检测粮温。以前需要粮库管理员逐个粮仓检测,记在本子上。现在只要在智慧粮库粮情测控系统上点击一下,每个仓340个测温点的数据就能在1分钟内自动填写在电子粮情记录本上,异常粮温也会及时报警。”

  高温向来是粮食收储的一大挑战。翁晓炜说:“以前我们比较害怕收储早稻,因为早稻收储时,天气热,粮食容易黄变和滋生害虫,不利于储藏保管。现在,智慧粮库的智能通风系统能自动给粮食降温、控水。”

  翁晓炜和同事陈俊前往粮库的长期保管仓4号仓。只见10余台输送、除杂设备排成长龙,摆放在中心粮库的凉棚底下,这便是去年搭建的净粮中心。在这里,粮食要先“洗洗澡”,才能“进家门”。

  “有了净粮中心,我们保管员省力、省心还省事,每年可为建德市的种粮大户节省约40万元的转运、除杂、除糙成本。”陈俊说。

  以前,先称重入库再除杂,存在灰尘损耗;现在,先除杂再称重入库,更精确。整仓杂质的比例只有原先的一半左右,不容易出现虫害等问题。

  沿着平房仓外部的侧梯进入仓内,一股凉爽气息扑面而来,整间仓房好似为粮食量身打造的“空调房”。“控温系统把仓库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翁晓炜介绍。

  一个直顶天花板的气囊很显眼,将粮食与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隔开。“气囊里是氮气。”翁晓炜说,“氮气气调系统向粮堆充入氮气,以98%的浓度保鲜、灭虫,实现常储常新。”

  今年,投资30万元建设的粮食质检信息化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将有效减少手工抄录、人工计算产生的检验差错,提高收购质检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着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上一篇:德拉普:今天我们每一分钟都表现出色我们配得上击败切尔西   下一篇:全球最快!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多项主要指标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