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生路遥’,但年轻人始终心怀热望。”总制片人魏巍说,与电视剧《人生之路》暂别,不舍与感恩的情绪交织,但更多的是振奋、为观众给予的正向反馈深深触动。“看到许多网友说,剧中以高加林为代表的群像让他们感悟到了面对命运曲折拒绝躺平、要用奋斗回击挫折时,我们觉得青年观众读懂了《人生》,也读懂了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初心。”
昨晚,上海出品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收官,实时收视峰值第三次突破3。事实上,这部从路遥小说《人生》脱胎而来的电视剧自3月20日开播后,热度与口碑一路上扬。电视端,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收视率多次超过2.5,创央视一套近一年来的最高纪录;网络视频端,爱奇艺站内热度榜上《人生之路》多次夺冠。一份综合了电视与网播受众的用户画像更直观地照见了为“高加林们”牵动情肠的人群。其中,18至24岁、25至34岁、35至44岁的观众占比依次为20.06%、34.41%和29.18%。换言之,18至44岁的观众占比超83%。超八成的观众在看《人生之路》时都在看什么?微博、抖音、知乎、虎扑以及爱奇艺站内弹幕里,相似的话语可以回答——“去读书,去翻山”“越难越上”“道路艰难,会有小抱怨、有小颓废,但永不言败”“高加林活出了我们向往的饱满人生”……如果说文学经典能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引发关注,是源于路遥将他对社会、对时代的感知倾注笔端,敏锐提出了关于理想与现实落差、爱情与前途矛盾的“高加林难题”,那么作家在1981年以一个亲历者视角尚无法回答的命运之问,能在今天被当代青年读解,则是电视剧创作者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的现实里,替时代“回答”了路遥,也与路遥“共同回答”着新时代的青年。
有的段子说:有人唱歌要钱,有人唱歌要命。回到遥远的汉代,在酒桌上不唱歌不一定会没命,但不跳舞却真能招来杀身之祸。这样奇葩的酒桌文化是怎么回事呢?
古时候,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书中自有黄金屋”不仅反映在其精神,也体现在高昂的造价。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书的成本变低,但也只有家底雄厚的人,才能潇洒地享用这项“新科技”。古代的灯油和书本一样,曾经一度是奢侈品,尤其是动物油脂,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
北宋的钱是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吸引着无数双眼睛,咱们说除了政局稳定、百姓安康的时代福利,北宋的税收与贸易又有着怎样的不同?
在古代,流放是一种极为严厉的惩罚,很多时候仅次于死刑。史书中“流三千里”之类的记载经常出现,被流放的人也往往九死一生。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通讯不发达以及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那些被流放的犯人有偷偷溜回家的可能吗?
化学元素的名称大多是生僻字,但你想不到许多字要是放在明朝,那可都是宗室的名字。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皇室起名做了特殊规定,而这些名字和今天的化学元素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