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里面有什么?
时间:2023-10-09  浏览次数:663

  弹幕形式最早源于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国内首先引进的是被称为A站的AcFun,后来的二次元向弹幕网站Bilibili(B站)则将弹幕这一功能更多的大众化。

  在年龄上,我国弹幕视频受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受众多为17-30岁之间的年轻人,其中21-25岁的年龄层次的受众占据大半。

  对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而言,发送弹幕成为了他们表达观点、寻找共鸣的有力途径。2021年底,Bilibili曾公布其全站弹幕累计总和数量突破100亿次。

  前后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弹幕作为二次元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快速发展破圈,逐渐融入主流文化,被大众熟知和传播。

  曾有日本学者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在虚拟环境中构建身份认同,弹幕等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交场所,互动性远超于传统留言评论。

  弹幕依照发布时间在视频上方“飞过”,支持特定时间、特定画面进行特定评论,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容易引发受众共鸣。

  难以找到“集体观影”和互动交流的体验,不代表没有这样的需求。弹幕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虽然所有评论都是跨越时空的,但弹幕相较其它评论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弹幕是对某一个时间点内容的评论,当你在看视频的时候,你可以边看内容边了解其他人在看到这部分内容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可以产生共鸣,给人一种实时互动的错觉。

  虽不属于视频本身,但弹幕对视频的影响力很强,不仅有助于视频制作者吸收受众意见,积极改善视频制作,也因弹幕具有互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让视频作品得到了二次加工,赋予视频全新活力。

  当许多用户在看同一个视频并且发弹幕的时候,说明大家对这个内容是有认同感的,这些用户可以通过弹幕运用独特的话语去构建一个小圈子,比如“鬼畜”“中二病”“生肉”“空耳”等等,这种类似于暗语的弹幕是一种身份标示,帮助用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显示一种独特的存在感。

  人们生存于网络的时间越长,对这种虚拟环境下身份认同的需求就越强烈,所以Z世代的弹幕文化,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必然。

  实用型弹幕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让用户同步涨“姿势”,非常及时而且不需要再去寻找,它是视频内容的良好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

  未经翻译的“生肉”视频在字幕君的加持下得以快速传播,而对视频中难以理解的高深“槽点”进行讲解的科普弹幕,更能同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如果说实用型弹幕是弹幕中的少数、异类,那么参与型弹幕一定算得上是弹幕的绝大多数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参与感和归属感、产生互动、营造气氛、增添趣味性等等,虽然不实用,但作用比较广泛。

  一些经典老剧在弹幕的加持下也有了新的解读和新的画风,还有槽点比较多的电视剧,弹幕比剧精彩更多,看网友的花式吐槽,除了折服于网友的“博学多才”,还要感叹一句:“弹幕区人人都是‘语言艺术大师’”。

  弹幕文化本是娱乐文化的一种,理应允许社会公众在观看视频之余利用弹幕吐槽和调侃,但是随着弹幕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弹幕已经覆盖全网视频,无论是新闻视频,还是经典影视,都充斥着各类弹幕。

  同时,在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弹幕过度娱乐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让影视作品寓教于乐的属性消失殆尽,一旦网络视频被弹幕控制,呈现出缤纷的娱乐化现象,作品本身的价值将被受众遗忘。

  在弹幕互动过程中,一些用户还会就某些问题发生争执,引起言语激烈的“掐架”,甚至出现人身攻击。

  这些谩骂、诋毁、侮辱性的弹幕形成极大的话语暴力,侵犯和伤害人的精神和心理,玷污了网络文化环境。

  我们在肯定弹幕对视频行业发展带来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也要反思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危机,积极引导弹幕亚文化健康化发展。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弹幕这一文化现象,建立健全相关领域政策规则和网络管理制度,例如网络实名制、平台IP地址显示等,为弹幕文化创造良性土壤。

  此外,弹幕文化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弹幕平台的管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持,还需要自觉提高弹幕参与主体的网络素养。

  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往往面临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类似于弹幕这样的“集体狂欢”,能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参与进无意义却能宣泄情绪的议论和跟风。




上一篇:还是一个集衣食住娱为一体的智慧家   下一篇:省工信厅领导简历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