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地图,作为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枢纽,长三角是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大枢纽联通全球,开放口岸星罗棋布,开放“家底”相当殷实。
5月底,一趟满载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集装箱列车缓缓从安徽六安货运站驶出,这是六安—宁波首列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1天后将在宁波舟山港换乘海运,最终抵达东南亚。
“我们是一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在采取‘海铁联运’模式后,产品出口海外更加省心。”金寨赛拉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关务联系人赵宏良说,在“海铁联运”模式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转关模式实现在家门口办理“一站式”通关放行手续,相较于公路运输,成本降低了约30%~40%。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安徽全省实现进出口1890.8亿元、增长8.6%,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国第十;对外投资6.5亿美元、增长19.5%;实际到位外资6.6亿美元、增长7.6%。
近年来,安徽聚合长三角优势资源,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帮助企业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来”。
作为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决策,上海进口博览会日益成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治理的重要载体。
2023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之际,投资安徽行(上海)恳谈会在上海市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吸引了西门子、三菱、拜耳等众多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光明食品、春秋航空等长三角知名企业的目光。
今年3月,安徽省政府在上海举办海客圆桌会韩国专场活动。与会中韩企业家围绕高质量建设安徽“首位产业”汽车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话题充分交流,达成一批合作意向。
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内陆腹地广阔、生态资源良好、历史文化深厚……在交流和沟通中,人们感受着开放安徽的无限魅力和蓬勃态势。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始终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改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及周边企业出口产品需陆路运至上海洋山港后再转运出海、物流效率不高的情况,合肥海关创新推出“联动接卸”江海一港通监管模式,将芜湖港视同上海洋山港的内河延伸,实施“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省去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通关手续,平均可压缩50%转驳运输时间、30%物流成本。目前,“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已经在安徽省一类水运口岸全面铺开。
类似创新举措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还有很多。创新机制激发外贸活力,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8%的外商直接投资。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沪苏浙皖联手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片区间合作,推动开展项目、平台、制度创新等跨区域协同,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益。
“虹桥”,是进出上海的第一站,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会场坐落在这里,自带改革意识与开放基因。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擘画出“一核两带”的发展蓝图,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从“上海的虹桥”到“长三角的虹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建开放的“大虹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加快打造区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苏州打造“北向拓展带”,嘉兴加速构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主动,是一种战略姿态。安徽积极制定出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建设方案》,聚焦国家所需、安徽所能,研究提出安徽联动发展区重点举措,从而争取政策共通、推动重点突破、坚持示范带动,希望通过安徽联动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高层次协同开放水平,提速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开放枢纽。
走进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江平水阔,船行如歌,岸边的装卸设备起落不歇运转有序,除了各色集装箱外,一排排奇瑞集团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汽车亦停放整齐,即将登船出海发往全球市场。
汽车是长三角重要的优势产业。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38%,其零部件规模占全国37%。如今,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海”跑出“加速度”。
将汽车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集聚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在3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2023年安徽省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占全国比重23.4%。这个势头在今年一季度依然延续,安徽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8%。
长三角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各特色集群协调发展,联动共赢,共同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前不久,阳光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271兆瓦风能电站的最后一个项目正式并网运行,目前这个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每年可为当地带去10.5亿度绿色清洁能源,满足40多万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加快了当地能源结构的转型。
从专注制造产品,到审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寻求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有了这样的意识与行动:面向全球锤炼竞争力、布局未来,这既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在这片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上,“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引领起长三角地区的集群化发展,联合组团、握指成拳。如今,越来越多人流物流汇聚长三角,又从这里联通“一带一路”,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