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南明区高度重视,结合区域实际,按照贵阳贵安“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南明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综合治理试点”目标任务要求,建立由区教育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治理的工作机制,对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坚持疏堵结合、精准治理,通过学校、培训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多主体协同发力,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前门”,又堵住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后门”。截至目前,全区内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28所,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33所。
聚焦主管部门“力量缺”,推进部门协同联动。区教育局通过制定《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方案》,建立治理工作专班,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职责,绑定权责归属,健全联合治理机制。同时,采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进行深入治理,形成“条块结合,向前一步,提前谋划,协作共进”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治理工作专班共计出动233人次,查处隐形变异机构41所,分流学生275人,涉及退费金额约45万元。
聚焦违规培训“发现难”,拓展问题来源渠道。南明区通过公开“双减”工作监督举报电话,设立举报投递箱、邮箱、信访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主动公开征集违规线索,织就一张覆盖全区的灵敏报知网。同时,以各乡镇(街道)为单元网格,全面排查违规培训,定期对“隐形变异”“无证经营”等行为开展排查督查。目前,共收到群众举报无证办学、隐形变异开展学科培训线条。
聚焦现场执法“核查难”,强化执法工作保障。全区各主管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建立校外培训警务工作机制,出台《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鉴别工作指引》,成立鉴别专家组,对托管机构、非学科机构“打擦边球”搞学科培训辨别有困难的,联系专家及时作出鉴定;针对机构违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场所经营安全相关管理规定,调阅场所监控,数字赋能破解“证据固定难”。
聚焦执法结果“影响弱”,健全制度形成震慑。为畅通管理机制,织密一张监管网络,将社会信用体系引入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持续开展无证违规培训治理,实行定期通报和媒体曝光制度。对一些机构违规行为屡纠屡犯,按照《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相关条例,进行立案处罚,持续加大惩戒力度,形成有效震慑,不断提高监管效益。今年通过媒体曝光无证违规培训机构10所。
聚焦宣传导向“认同难”,多渠道提升知晓率。为实现政策宣讲全覆盖,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小视频等方式,自上而下,从学校到班级,从班级到家长,发放“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宣传链接,以“宣传+指导+答疑”的模式,提升家长群体的知晓率及满意率。目前,已张贴宣传海报161份,发放宣传海报近1万份。
下一步,南明区将始终保持对机构违规行为“零容忍”态度,持续对隐形变异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常态化治理,聚焦“退费难”“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变异举办培训班”“不具备培训资质”等突出问题,有计划有针对的进行治理化解,切实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