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国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是有3元人民币的,它印刷于1953年,发行于1955年,并于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
纸币整体颜色为淡绿色,正面的两端各有繁体三元字样,中间是永新县龙源口大捷桥图景,因发行时间短,数量少,所以十分稀有,收藏价值很高。
货币的面值是依据数学的组合原理来设计的,在1到10里,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之分,1、2、5、10就是“重要数”,用这几个数,能以最少的加减运算得到另外一些非重要数:如1+2=3,2+2=4,1+5=6,2+5=7,1+2+5=8等,它们与10元还是整数倍的关系。
如果增加一种3元的面值,除了直接使用,和8=3+5这种情况节省了1张纸外,凑其他的金额时,依然是至少需要两张,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在印制、防伪、发行等环节,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而且3元和10元没有倍数关系,假如要凑10元,但钱包里都是3元,这种情况下,只能凑出9或12元,就可能因为对方没零钱而达不成交易。
这主要和我国当时全面学习苏联有关。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们国家自身的经验还不足,因此在城市规划,经济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向苏联学习的历史,当然也包括货币设置。
当时的中国印钞能力不足,印刷技术落后,防伪技术和水印造纸技术都不过关,经过商议,第二版人民币中的三元、五元、十元钞票便委托苏联代为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