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首个”让梦想成真
时间:2024-06-19  浏览次数:663

  从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国产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深中通道探入海底,到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亚洲最大火电“碳捕手”一展身手……回首2023年,令人欣喜的“首个”“之最”接连涌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个个大工程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一项项行业纪录频频被打破,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有力支撑,让强国梦想照进现实。

  12月24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离港进行首次试运营。

  一个多月前的11月4日,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的“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完成命名交付。12月10日,1292名来自全球各地的船员登上“爱达·魔都号”。当日,“爱达·魔都号”完成了所有船用产品的安装,标志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运营准备工作全面展开,邮轮正式转交给运营方。

  对旅客来说,这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爱达·魔都号”长323.6米,高72.2米,有24层楼高,客房2125间,最多可载乘客5246人。船上不仅有餐厅、健身房、剧院和水上乐园等娱乐设施,还是全球首创5G邮轮,旅客可在旅途中尽享全方位通信、多媒体、实时交互和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对建造者来说,这是一座造船业的陡峭“高山”。大型邮轮体量庞大,工程也复杂,全船安装的零件数量超过2500万个,是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超43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之后,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成为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可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

  4亿立方米!12月11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的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渗透率低,开采难度大,产量递减速度快。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但与北美页岩气相比,地质条件更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更大。如何实现页岩气长期稳产高效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2013年9月,焦页6-2HF井正式投入生产。2017年,国内首个达到百亿方产能的涪陵页岩气田建成。这背后是中国石化针对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形成页岩气高效开发核心技术体系,首创国内页岩气立体开发模式,实现关键装备和工具国产化。

  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也是首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已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年稳产84亿立方米。作为川气东送管道重要气源之一,涪陵页岩气田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送去清洁能源。

  在页岩气领域,中国探明储量达2.96万亿立方米,年产气量达240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12月6日,在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该示范工程位于山东荣成,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2012年12月正式开工。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在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供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该示范工程的投产,对促进中国核电安全发展、提升核电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示范工程集聚了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生产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先后攻克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套),创新型设备600多台(套)。

  依托这一工程,中国系统掌握了高温气冷堆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维技术,培养了一批具备高温气冷堆建设和运维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建立起包含专利、技术标准、软件着作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伶仃洋上,一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宛若长龙,时隐时现,这就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

  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完成浇筑,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跨越碧波万顷,从深圳前海和中山马鞍岛伸出的“手”,历时7年终于握在了一起。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项目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开工7年来,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全长6845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海底隧道的沉管段长5035米,由32节钢壳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

  为了将沉甸甸的钢壳沉管运至海上并精准安装,中国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船长190.4米、船宽75米、型深14.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足球场,是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

  今年夏天,迎峰度夏再添生力军!6月25日,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投产。

  水光互补,是将光伏接入具有年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通过优化调度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调节,将随机波动的光伏发电调整为平滑、稳定的优质电源。水光打捆后输出更为稳定的电能,更有利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可消纳更多新能源。

  柯拉光伏电站是中国第三大水电基地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时期首个开工建设的水光互补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场址最高海拔4600米,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场址面积16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光伏支架用钢量近5万吨,相当于再造一座“鸟巢”体育馆。

  电站通过500kV输电线亿立方米的两河口水电站,实现光伏发电和水电的“打捆”送出。电站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贡献绿色电能约3000亿度,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减少标煤消耗超9000万吨。

  6月22日,在海南岛东南的陵水海域,随着终止封头入水,“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20英寸海底长输管道铺设完工。这是中国最长的深水油气管道,标志着中国深水长输海底管道建设能力和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海底管道是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生命线”。“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是国内首个深水高压气田,从地层里开采出的油气成分复杂,温度高、压力大,常规材质的海管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中国海油在深水环境下首次应用“114公里深水大口径无缝钢管+1.5公里深水双金属复合管”组合方案,搭建起连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油气输送“主动脉”。

  目前,中国已铺设海洋油气管道超9000公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建成了以亚洲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铺管船舶装备,自主掌握了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油气管道设计、高效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技术等在内的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作业能力从浅水、深水跨越到超深水,并实现单层、双层、配重、子母管、钢悬链立管等主流海底管道类型的全覆盖。

  随着“深海一号”为代表的超深水海底管道成功建成,中国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能力已成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6月2日,亚洲最大火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正式投产。此前,该项目完成了72小时试运行,试运期间系统安全可靠,能效指标、产品品质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CCUS,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一项兜底技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再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泰州电厂CCUS项目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实现了装备100%国产化,是目前亚洲火电行业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CCUS项目。该项目每年可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超99%,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业等领域,真正实现资源再利用。

  “碳捕手”高效运转背后离不开一项项技术创新。为了确保项目综合性能,降低设备损耗,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低能耗、高容量、高稳定性三元复配吸收剂,再生热耗较传统吸收剂下降超35%。为了减少投资并降低电耗,该项目采用循环水直流供水冷却系统,最终成功降低捕集每吨二氧化碳电耗约6千瓦时。

  顺利起飞、平稳落地、跨过水门……5月28日12时31分,全球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的东航MU9191航班,由上海飞抵北京。这标志着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这架单通道客机的客舱共有8个公务舱座位、156个经济舱座位。过道高2.25米,下拉式行李舱节省空间。三座连排的座椅中,中间座椅比两侧座椅宽1.5厘米,人性化的设计受到旅客好评。

  C919是中国自主研制,也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在设计方面,C919驾驶舱有5块15.4英寸高清显示屏实现了人机交互,大面积双曲风挡玻璃给飞行员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安全性方面,C919接受了高温、高寒、高湿、大侧风、自然结冰、溅水等近6600小时的极限压力测试,完成了全部适航取证“大考”。

  大型客机由几百万个零部件组成,技术门槛高、研制周期长、系统复杂,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其制造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C919首飞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说。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对中国民用客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有助于拉动国内航空工业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已具备批量化生产C919的能力,未来将达到30至50架的年产能力。(徐佩玉)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罗根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多核钛氢化物介导的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上是否存在“无摩擦”的冰?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王恩哥院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答案。

  18日,国家卫健委就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

  “我们已基本掌握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专项形成了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方面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指导性设计原则,向工程化应用迈进一大步。

  鉴于恒星坍缩的极端物理特性,中子星的旋转速度快得惊人——自旋一周只需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团队成员表示,这颗天体高度疑似中子星,却在非常“悠闲”地发射无线电脉冲,如此缓慢的速度严重不符射电中子星的一般行为。

  5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小鹏汇天广州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现场。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业内通常认为是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飞行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

  沙漠边缘的胡杨、沙拐枣将根系深深扎进沙子里,它们吸收非常有限的水分就能生长。如今,经过选种的沙拐枣、柽柳、梭梭等优良固沙植物,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治理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赵善芹驾驶智能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赵善芹是阳谷县的“新农人”,2013年,他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850亩土地种植小麦。”去年,北彭新村村民王先锋自己播种的玉米出现倒伏,今年赵善芹驾驶智能播种机,从灭茬到播种一气呵成,精细控制种植密度。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迭纪—三迭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上一篇:唐山市丰润区:筑牢安全意识工会在行动   下一篇: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省公安厅举行警旗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