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大暑、中伏、台风天,连续七天的史依弘“依依向梅”纪梅专场上海站,昨天在宛平剧院以《玉堂春》收官。“这几天还不错,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网上反馈都很热烈。”
7月26日演完《汾河湾》,回到家已近次日凌晨,史依弘吃一口夜宵补充体力,开始为7月27日的《游园惊梦》背词。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依依向梅”上海站七天大戏都是梅派代表作。1918年,24岁的梅兰芳在上海演《游园惊梦》;抗战胜利后,51岁的梅兰芳又在上海跟俞振飞合作《游园惊梦》;1960年1月《游园惊梦》彩色影片拍摄完成,梅兰芳已近66岁。为准备演出,史依弘反复观看《游园惊梦》影片,选择呈现梅兰芳最早演出版本。
回顾7月22日“依依向梅”开演到昨天收官,史依弘日程出奇一致,每天背词到凌晨3时多。“有好多戏很多年没演,比如《宇宙锋》《游龙戏凤》《汾河湾》都是今年刚排出来的戏,看上去好像不是了不得的戏,也不是什么大戏,但折子戏最累。几出大戏《凤还巢》《玉堂春》《霸王别姬》倒是我近年常演。”史依弘为折子戏下了大功夫,“因为不常演,一个人在家里不停背背背,《游龙戏凤》《汾河湾》词还特别多,精神高度紧张,没有一天放松,每天就是演完这出,晚上回去开始背默下一出。”
每晚演出前,史依弘习惯下午3时多来到宛平剧院后台,与合作者再排一遍戏。7月27日下午4时,她已在宛平剧院为《游园惊梦》忙碌,走完台、对完动作,到了5时半,大家正要散去,准备化妆,她又拉住乐师,“可以再来一遍‘山坡羊’吗?不唱一遍,我心里没底”。一曲“山坡羊”唱完,鼓师高均喊了句“没问题”,她才笑逐颜开,“好了,好了,我心里有底了。”
史依弘珍惜观众,她的车停在宛平剧院附近,散场后应该走另一个门离开剧院,但天天有戏迷等在4号门演职人员通道。“不声不响就走了,对不起他们。”每天演出,史依弘必做的另一个工作,就是来到宛平剧院4号门,为观众签名、与观众合影。“演员与观众建立的情感是双向奔赴的,彼此有关爱,才会形成一股力量。尤其现在年轻观众这么多,真是难得。还有一些中老年观众,大热天从外地来上海看戏,我不想辜负大家。”
“依依向梅”纪梅专场上海站结束后,8月底、9月中旬将分别开启天津站、北京站,每站剧目都有所不同。“现在的观众都跟着演员全国走,他们打飞的、赶高铁看戏,在上海连看七天了,再到天津、北京还看同样的戏?我觉得不行,我想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史依弘说。
“依依向梅”上海站中,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的武戏也让观众赞不绝口,徐朝皝、徐朝嬴兄弟饰演张翼鹏版本《四平山》,陈麟饰演《战冀州》,王玺龙饰演厉派代表作《钟馗嫁妹》,赵宏运饰演《八大锤》,各有所长。“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每天的戏不一样,观众也不同,大家虽很累,但仍舍不得。”史依弘又一次讲起了常挂嘴边的话,“演员要活在舞台上。”(记者 诸葛漪)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