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黎锦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织锦,约3000年来,讲述着民间传说、农耕故事、日常生活,和人们对美好祝福的寄托与向往。
生态原料纺成线、绞缬古法染成色、踞腰织机织成布、灿然多色绣成花。这种集纺、染、织、绣技艺于一体的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
记者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观其纺织手法,其间发现纺线数次断开,织娘耐心接线。织布时,织娘大多席地而坐,提梭引纬,左手持分经棍将经纱分开,右手持织锦木刀将纬线日,在海南东方织娘黎锦数字化展厅,黎族姑娘现场展示黎锦织造技艺。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摄
若追求工艺水准,这项技艺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如用机器纺织,必须使用工业线,不仅成品做工显得粗糙,而且花纹相同缺乏特色。
从事黎族文化研究的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刘冬梅认为,黎族织锦全凭手工,手工创造了精美黎锦图案,是黎锦的灵魂,也是黎族织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批技艺传承人逐渐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刘香兰从儿子、儿媳、孙子开始培养,后来学员队伍从亲友乡邻扩大到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爱好者,规模多达上千名。
黎锦搭上文创“快车”,手提包、书签、桌旗、腕表带、耳环、笔记本、改良黎锦服饰等年轻化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身着黎锦服饰的潮玩手办、黎锦花纹系列手摇音乐盒……这些还未正式上市的黎锦文创,9月份在海口骑楼老街一家老字号茶馆展示不到半天,数十个产品便一销而空。
在海南省东方市,“95后”黎族姑娘符爱娜正积极探索黎锦与其他工艺的跨界结合,像融入黎锦元素设计的吉祥鹿、十二生肖盲盒挂饰、卡通小玩偶……很多黎锦文创卖到全国各地。“卡通小玩偶卖得最好,还有一些国外网友也对这些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