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创新实践模式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涵
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663

  今年暑期,共青团宿州市埇桥区委以“双向赋能”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需求对接和路径创新,推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质增效,实现青年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打破传统高校实践团队“单向输送”模式,兼顾高校专业资源下沉和地域资源供给,创新建立“政—校—企—社”资源矩阵。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15个高校实践团队,芦岭镇、西关街道等10余个基层单位,埇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名师工作室等多个社会组织,对接宿州市烈士陵园、共青团歷史教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和智能(宿州)科技有限公司、刘老二烧鸡厂等龙头企业资源,打造高“產学研用”一体化场景。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实践团队以红色精神传承為主线,既开展专题宣讲,又组织实地参观烈士陵园,实现高校理论资源与地方实践平台的有机融合、高校红色精神宣讲资源下沉与本地红色教育资源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

  招募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合肥经济学院等15个高校“三下乡”实践团队的100余名青年志愿者,於宿州市图书馆、三八街道金园社区等8个服务站点开展七彩阳光暑假红领巾学院公益学堂活动,通过课业辅导、自护教育、兴趣培养等形式,累计服务社区青少年200余名,进一步实现高校人才资源与社区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对接。其中,巢湖学院“我是小小实验郎”实践团队深入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开展“童心守护”留守儿童专题走访调研,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精准需求清单,收集“心愿明信片”63张。并与社区达成“校社联动”合作意向,通过“1+1”线上课业辅导等方式,為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关心关爱,推动短期服务向常态化帮扶转变。

  以开展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為重要载体,搭建人才培育和產业推介双平台,实现“服务—转化—推广”闭环。其中,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深入刘老二烧鸡厂,学习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经验,同时帮助企业推广符离集烧鸡特色品牌﹔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宿韵徽州,阡陌埇桥”实践团队实地观摩“乡见农硒”生态农场,探索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新路径,助力推广绿皮鸡蛋等特色农產品﹔合肥工业大学另一实践团队深入考察大豆种植基地,為“埇桥大豆”品牌建设建言献策。通过可视化传播,实现高校智力支持和本地特色產业推广的良性互动。(吕燁天)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隧道“追光者”:为了百姓一寸一寸掘进   下一篇:她活了106岁4个字盖棺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