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口濡染着过年气息的家乡味,早已不仅是一道年席、年菜。在四季轮回和岁月变迁中,它是一个不变的“原点”,是打工人每年灵魂归元和自我刷新的密钥。
双向奔赴的另一侧,则是天南海北承载那口地道味道的本土餐厅,这些不打烊的商家进入了最忙活的时间。他们一边承包着打工人的老家胃,一边锁住独特的“那一口”味道,等待去一家家点亮那些团圆时刻。
27岁的京漂小白,早早蹲守到了腊月二十五的高铁票返乡过年。不到8个小时,这位来自黑龙江密山的姑娘就能回到家里,享受久违一年的本地风味儿。
心心念念那家的烤冷面,是小白过年回家的一大奔头。在她看来,烤冷面是自己对家乡的执念,是与洗浴同等地位的家乡代名词。每次回家,她都会打卡最好吃的那家店。
她也很怀念站串儿和冰糖葫芦,但过年最重要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简简单单的青菜炒肉,都能做出她爱吃的熟悉味道。
人到中年,谢礼更看重食物承载的记忆。虽然早就习惯了过年和全家人一起下馆子,但他偏偏对这种从小吃到大的美食情有独钟,每逢过年都反复光顾、怎么都吃不腻。
他熟悉的那家牛肉粉店已经开了几十年,见证了自己从小学到如今的岁月变迁,曾经的同学早已离散,但面的味道始终如一。只不过一碗粉的价格从几毛钱变成十几块,堂食的人从返乡的邻居亲朋变成了口音混杂的外来游客,这些变化让谢礼觉得时过境迁。
在炸芋头、炸红薯、炸蘑菇等一众年货里,莆田姑娘罗妍最爱吃外婆做的豆腐圆子,这道菜要用豆腐、海苔、香菜等食材混合磨成肉丸状,再裹一层生粉油炸,熟悉的味道全靠外婆的一双巧手。
闽南人向来善于用食物表达情感,张淙明也不例外。在他眼里,这款厦门薄饼,背后是过年的味道。这家过年不打烊的餐厅,十几年来已接待过三代食客,也承接着返乡人对闽菜的思念。
春节不打烊,是她力所能及的选择。不间断的一人食便当外卖,把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传递给更多独自过年、缺乏陪伴的异乡人,让手掌之上的温热触达心底。
春节忙碌不停的刘崇坤,光是酒饭一天就能卖出几千份。早在1993年,酒店开业时就曾推出年夜饭服务,但现实情况是一座难求,于是他选择推出外卖,想让一部分人在家里也能吃到酒饭的味道。
正是对家乡美食的回味、对少时记忆的追寻,支撑起一代代打工人过年回家的动力。在外是职称,回家是小名,只要吃上一口热乎饭,人与人之间的心也跟着热络。
留守城市的王珂今年与此无缘了,城市热闹繁华,但总是缺了那一道家乡的风味。独自一人的年夜饭还不知道如何选择,她正在担心那天会赶上餐厅饭馆集体打烊,毕竟做饭的人也要回家过年。
这或许便是中国人“年”的意义:不管外界变迁,我们爱的人和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永不打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