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了大盘指数一直不温不火以外,就属业内冒出的各种“神奇(奇葩)”基金经理“震碎”大众眼球了。
近日,一家知名券商就以旗下代销的量化产品作为样本,做了一番数据统计,给出了“微盘股”门派的详尽分析。
12月20日,有市场传闻称有关方面向部分量化机构提出要求:“对于50亿元流通市值以下的股票,量化以后不可加入股票池,也就是不能买。”
如果把50亿市值不到的个股成为微盘股,那么上述回应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微盘股”未来的“生存空间”。
根据前述券商的研究,微盘股在量化私募的持股中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强,而且是持股占比越来越高(下图)!
其三、0-50亿市值公司的占比在近六个月提升明显,从26.65%提升到34.05%,提升7.4个百分点。
这份报告也给出了相关答案:“30亿市值以下的微盘股,在量化私募的投资占比不低,合计接近17%。”
这份报告还指出:50亿规模以下的量化私募则更激进一些,15-30亿流通市值的票最新的投资占比,相较年初提升了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仓位的89只产品中,持股数超过5只的总计有16只产品,换手10倍以上的35只产品。
总体来看,量化私募投资北交所的股票较少,仓位极低,多数仓位在5%以内,而且有一定仓位的产品绝大部分是主观投资。
报告还提及一个行业现状: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通过行业上的主动暴露去谋求更高的超额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从平均的收益表现来看,主动的行业暴露并未带来明显的收益优势。
资事堂了解到:此前在新能源、AI行情中,有部分量化私募增加了这类火爆板块的配置,以增强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