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他在稻田裡养殖的中华鱉,进入集中上市期。“我这30亩地能收2000多斤老鱉,每斤能卖到六七十块。”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养鱉这一项,今年就增收七八万。”
老王,全名王来友,家住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合心村。最近,发生在这个“非典型村”的新鲜事,可不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新事儿,又呈现出“典型意义”。
它地处长江以南,由於资源稟赋一般,没能在致富道路上走在前列。这裡耕地面积不大,可用建设用地仅剩5亩,文旅资源几乎為零。
不过,相较於那些山坳坳裡的村子,合心村的条件还算说得过去。特别是它交通便利,距离高速口才几分鐘车程,是游客前往九华山的必经之地。
“產业结构单一。”据合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美珍介绍,主要是几名大户流转土地,从事稻虾种养。“过去,受限於养殖技术,我们的小龙虾上市时间比湖北等地晚约1个月,品质也不突出,价格卖不上去。”
更别提村集体经济了。2022年,合心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这其中,还包括蓉城镇统一管理分配的5万元商铺租金。
“去年年中,安徽省财政厅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村庄蹲点调研,并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青阳县等出谋划策,统筹整合资源支持合心村发展。”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陈小永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
客观来讲,合心村的非典型性,决定了其难以获得各方的重点关注。然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恰恰是要帮助这一类村子找出路——毕竟,在江淮大地,“资源稟赋一般、但也说得过去”的非典型村,佔了大头。
两人结谊,不仅缘於这一年多来,江河多次走进田间地头、给予大户技术指导,更是因為,“章建国们”实实在在地增了收。
“支持合心村发展,我们通过用好现有的财政资金,着重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发力科技兴农。”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马锐告诉记者,2023年,省财政厅会同省农科院在村裡实施“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成果转化项目,项目经费200万元。
人民网安徽频道注意到,这一项目,因地制宜推广育养分离、一稻两虾、稻虾鱉连作共生等新技术、新模式。
“育养分离,保証了虾苗和成品虾品质。一稻两虾,则通过技术加持,提前上市时间,赶上价高行情。同时,实行‘捕大留小’,小龙虾得以分批次上市。”江河进一步说道,在精细化种养助力下,水稻、小龙虾丰收后,村民还能养殖一季中华鱉或罗氏沼虾。
“当前,安徽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破除预算基数,集中财力办大事。”陈小永表示,為把合心村建设好,给成千上万非典型村打样,各级和有关部门协同,合力保障合心村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实施。目前,沟渠疏浚、冷库仓储物流中心建造、美丽乡村合心行政村紫竹窠中心村建设等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收入翻一番,还拐了个弯。”这是章建国等大户的原话。同时,稻虾等產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為广大村民提供了更多务工机会。预计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较2022年增长21%。
而通过设立高炮广告,打造观光採摘、田间骑行等项目,今年,合心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较2022年增长340%。
变化,还体现在精神面貌上。过去,作為一个关注度不高的非典型村,大伙干劲不足﹔现在,全村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劲头十足。用吴美珍的话说,“不是在谋项目,就是在抓项目。”
眾所周知,在农业產业链条中,生產端获取的利润佔比较小,大部分利润分布在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
“村裡利用财政资金,建造冷库仓储物流中心,拉长產业链。”吴美珍表示,这将有效满足当地及周边稻米、茶叶、肉制品等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的需求。
另一方面,合心村立足虾稻米,发力农產品加工。据了解,新的稻虾养殖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约70%,稻米自然优质。“今年,我们落户於此,收购、加工虾稻米。”禾花实业运营负责人章礼敏说,產品广受好评,并带动提高了周边稻谷收购价格。
“蓉城镇稻虾种养面积约1万亩,在合心村示范引领下,共计4000亩稻田实现一稻两虾。”蓉城镇联系合心村的副镇长查润生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在全镇推广一稻两虾,“有条件的,开展一稻三虾、稻虾鱉连作共生尝试。”
“作為非典型村的典型代表,合心村通过财政创新支撑、科技助力,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合心村的发展实践,為财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持续探索,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财政力量。”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