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中国人心中,春节不仅是一场辞旧迎新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团圆与文化传承的仪式。春节的“味”,不止于舌尖上的鲜香,更是家人团聚的温情,以及记忆深处关于家乡的回忆。这些丰富的年俗,承载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我的家乡位于“银杏之乡”泰兴市,在这里,从腊月二十四的“扫尘”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庭院、贴春联,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家务劳动,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感,象征着去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为新年迎来更多的福运。母亲总爱一边忙碌一边念叨:“家干净了,福气才会来。”这种质朴的习俗,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人深切体会到春节最初的温暖和家人之间的默契。
除夕夜,家是最热闹的地方。家人们从早到晚都沉浸在一片忙碌和欢笑之中。母亲一早便开始在厨房忙碌,为家人准备年夜饭。厨房里飘出的香气,总让人忍不住期待。母亲的拿手菜是清蒸桂鱼,那鲜嫩的鱼肉总让人吃上一口便回味无穷。母亲笑着告诉我们:“鱼象征‘年年有余’,吃鱼要留头留尾,寓意着好事有始有终。”
围坐在饭桌旁,我们分享的不仅是佳肴,更是家的味道和团聚的喜悦。饭后,父亲会点燃几挂鞭炮,一阵“噼里啪啦”过后,红色的纸屑散落一地,耳边嗡嗡作响,连带着心也蠢蠢欲动。紧接着,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那些经典的歌曲和小品,仿佛是春节的背景音乐,陪伴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清晨,年味在新年的阳光中升腾。父亲会早早准备好一壶热茶,迎接亲友的拜年。母亲总会在这一天为我们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汤圆,糯糯的汤圆咬开时,流淌出的芝麻馅儿甜而不腻,仿佛在舌尖跳跃着家的幸福。街道上,人们互相问候,孩子们拿着红包笑得灿烂,亲情与友情在彼此的祝福中升温,仿佛每一个微笑都能驱散冬日的寒意。
元宵节的小镇灯会是春节的尾声,也是年味的又一高潮。街头巷尾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鼓点响起时,舞动的龙灯让人心潮澎湃。记忆中的我,总爱端着一碗滚烫的汤圆站在灯影下,透过氤氲的热气看着人群中孩子们提着兔子灯奔跑,那种温馨与欢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家,是团圆的起点,也是春节的灵魂,让我在喧嚣中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春节的味道从未改变。那一桌饭菜、一盏红灯,承载的不只是中国人对团圆的眷恋,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春节,如同一条悠长而温暖的纽带,将无数家庭紧密相连,将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它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