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灵宝信息网-灵宝天气预报-灵宝教育网-灵宝租房-灵宝新闻网-灵宝生活网

热门关键词:

洛奇英雄传冰辉石为什么会上热搜?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2-05

  相较于重塑股份、江苏国富氢能等同业IPO的相继搁浅,亿华通在资本市场算得上“游刃有余”。从新三板到科创板,如今又登陆港股市场。这个氢能龙头到底如何,今天我们就通过《招股说明书》来仔细分析一下。

  氢燃料电池这个赛道原来很小众,在2016年只有大概62个选手,政策的引导扶持增加了玩家数量,2021年达到140家。

  市场需求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还没法比,扩容不成,新加入玩家势必导致赛道变卷,于是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持续下降。

  《招股说明书》显示,亿华通的产品均价从2019年的2万元/KW陡降至2022年上半年4980元/KW。

  但由于需求还没起飞,于是售价与成本如影随形、一路下探。亿华通产品成本近三年降幅36%,售价降幅37%。显然,价格是被市场竞争卷下来的。

  为了搏出位,商业化初期的业内玩家又不得不大手笔搞研发,于是亏损成为业内常态,亿华通也不例外。

  从2020年起,亿华通就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扣除后净利润是-4036.59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86.08%;2021年,扣非后净利润为-1.78亿元,亏损同比继续扩大341.95%。

  亿华通必须将辛苦挣到的钱用于技术研发。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占毛利的比重从最低30%提高到58%。

  锂电池厂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很高,而氢燃料电池厂商在燃料电池整车厂商面前,却一直扮演受气的小媳妇儿角色。

  亿华通的主要客户为宇通客车(600066)、福田汽车(600166)、上海申龙、中植新能源等。2021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为84%,对第一大客户北汽福田的销售占比高达54%。悲催的是,这些氢燃料电池整车厂都没与亿华通签订长期销售协议。

  国内氢燃料电池整车厂就那么几家,而且多靠政府补贴过日子。哪怕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周期只有区区15天,电池厂商也只能眼巴巴等着。

  等着政府在年初更新对汽车的补贴政策,等着整车厂据此敲定产品型号。之后,电池厂商才能在上半年确认订单,下半年完成交付,中间时滞最长可达8个月。亿华通在2022年上半年的存货周转天数是306天,折合一年周转0.58次!

  交付之后,电池厂商还得等着整车厂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安排付款。这种生态导致亿华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历年应收余额均超过当年营业收入。

  结果就是,亿华通的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2019至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7亿、-2.295亿、-1.213亿。

  亿华通有一类客户是股东客户,对这类客户的应收账款是关联款项。诡异的是,2021年,亿华通在资金链紧绷的情况下,竟将对关联客户申龙客车及中植汽车(淳安)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从40%提升至90%。

  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坏账在2021年激进地计提了1.77亿元,在2022年上半年又部分转回。不知道,加大计提比例和转回,有充分的理由吗?还是在为美化报表施展财技?

  亿华通的战略是通过投资、收购,实现供应链及资源的纵向整合。这种做法确实给亿华通带来了一些好处。

  但不知道是受到资金实力的影响,还是受到谈判地位的影响,亿华通的投资持股比例都不高。要么是合营,要么是相对控股。

  上海神力科技在亿华通业务架构是负责燃料电池电堆(属核心部件)生产的,九成以上的产品搭载上海神力的电堆,拥有超过100项自主知识产权,但亿华通对其持股仅36.41%;

  华丰是亿华通与丰田成立的合资公司,负责金属双极板的燃料电池电堆产品,亿华通对其持股仅50%。

  较低的持股比例显然意味着亿华通对“结盟”公司的控制力有限,细细的资本纽带缔造不出坚固的同盟关系。被投资公司可能做出亿华通不同意但无法控制的管理决策。

  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亿华通的清华系股东(北京水木扬帆创业投资中心、北京水木长风股权投资中心、北京水木国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宁水木愿景创业投资中心)减持了所持亿华通238.67万股,占总股本的3.3%,减持金额合计6.78亿元。

  亿华通在2020年8月登陆科创板后,当日收盘价为187.12元/股,最高曾达348.55元/股。而在清华系股东套现离场后,亿华通的股价自2022年开始断崖式下跌,从年初的270.85元/股下跌至1月6日收盘价的75.92元/股,跌幅近72%。韭菜割的很“潇洒”!

  A股大股东都套现离场了,亿华通又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按照60港元/股的发行价计算,亿华通港股市值为70.5亿港元。这接近A股下跌后的目前市值。

  不知道A股市场上成捆被套韭菜作何感想。H股的估值会否成为未来A股估值的天花板?会不会又开启另一轮收割?

  乘用车才是汽车市场的主体,但目前国内的市场格局似乎达成一种默契:乘用车上用纯电动技术、商用车用氢能源技术。国外状况相反,氢燃料电池技术首先在乘用车端发力。

  氢燃料电池汽车先要守住商用车这块阵地,不被纯电动汽车侵占。未来只有逐步向乘用车发展,才能抬高行业天花板。

  氢燃料汽车扶持政策是按照地域规划的,这导致加氢站呈点状分布。截止到2022年,全国只有270座加氢站。这种配套程度,氢燃料汽车短期内既革不了燃油车的老命,也抢不来纯电动汽车的奶酪。

  目前,我国氢燃料汽车行业和纯电动汽车相差十年,二者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还不能相提并论。纯电动车技术还在如火如荼发展,一旦技术瓶颈突破,氢燃料汽车续航能力的长板就会被秒杀。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