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年同期(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百日咳的全国报告发病数为1421,无死亡病例。
“咳嗽要咳一百天?”“一百天后会怎么样?”第一次接触到百日咳的朋友,往往都有这样的疑问。关于百日咳,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在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据“科普中国”资料显示,早在7世纪,隋代医家巢元方就曾记录“咳嗽百日”的疾病,可能就是指百日咳。到了17世纪,这种疾病被命名为“pertussis”,名字源自拉丁语,意思是“剧烈咳嗽”。
此外,百日咳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这种革兰阴性球杆菌仅感染人类,暴露后的潜伏期为1~3周,通常7~10日。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播(咳嗽),也可经由密切接触传播。
在没有百日咳疫苗前,可以说百日咳是一种毁灭性疾病,婴儿死亡率较高。在人群普遍接种百日咳疫苗后,感染发病率急剧下降,但与疫苗接种前的年代一样,每2~5年仍会发生一次周期性流行。
百日咳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婴幼儿更为敏感。由于不到免疫年龄或者免疫史不全、体弱等因素,1岁以下婴儿是百日咳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容易合并肺炎导致严重后果。
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终末出现鸡鸣样尾声为特征。阵发性、 痉挛性咳嗽发作时表现为频繁不间断的短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至气竭后深长吸气。因吸气时喉部仍呈痉挛状态,大量空气急速通过痉挛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高调的鸡鸣样的吸气声,接着又发生下一次的痉挛性咳嗽,如此多次,直至咳出黏稠痰液为止。
阵咳剧烈时,可出现鼻出血、咯血及眼结膜下出血,甚至发生颅内出血。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
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检查咽部等刺激,均可诱发痉挛性咳嗽发作。如无继发感染的患儿一般体温正常,没有发热。
自从有了疫苗,百日咳发病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百日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百日咳再现”。
“百日咳再现”是否属于反常现象?有专家认为,“‘百日咳再现’说了已有十年,但目前来看仍处于低水平流行。今年病例较去年有显着上升,主要是因为新冠期间其他大部分呼吸道感染都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所以和去年同期没有可比性。”
而针对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发病率显着增高的原因,有专家指出,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暂无可用的预防百日咳的疫苗,另一方面主要因为检测技术的提高,也导致百日咳检出率增加。
1、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北京市预防百日咳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其接种年龄为3月龄、4月龄和5月龄各接种1针,为基础免疫;1岁半再接种1针为加强免疫。
3月龄-5周岁未完成百白破疫苗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因此,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我国目前正在研发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可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近期百日咳“回归”,大家也在呼吁尽快更新疫苗接种策略。
(参考资料: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科普中国、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