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灵宝信息网-灵宝天气预报-灵宝教育网-灵宝租房-灵宝新闻网-灵宝生活网

热门关键词:

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最后谁也没赢最大的获利者却是中国和美国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08-15

  两伊战争可能成为一场使局势更趋紧张的消耗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来巩固美国的安全地位——布热津斯基

  上世纪80年代,伊朗与伊拉克在波斯湾地区爆发了20世纪中东地区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双方投入了举国之力进行了持续八年的总体战。

  从正规军到民兵部队,从外汇储备盈余到欠了一屁股外债,双方将所有压箱底的资本都放到了战争赌桌之上,以国运相争。

  双方不但举行胜利日纪念阅兵,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纪念碑以铭记这场8年战争的伟大胜利,将这场血战当做自己宝贵的民族胜利记忆。

  双方的土地、海域没有一丝增长,却为此付出了超过100万人死亡的代价,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油田报废,曾经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

  显然,胜利并不是靠文宣赢得的,两伊无论再怎么用笔杆子完成精神式颅内胜利,都无法掩盖8年鏖战血亏到家的现实。

  那么,如果说代价巨大的战争一无所获,是什么因素支撑着两国死磕八年之久呢?两伊难道没有意识到及时止损吗?究竟谁才是这场100万人死亡战争中的最大获利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伊朗趁着伊拉克国力虚弱之际逼迫其签订了一项不平等的边界条约,让伊拉克人怀恨在心。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变天,新上台的革命政权清洗了无数旧政权高级军官、技术人员,内政事务看上去混乱不堪,外交上因为人质事件而与美国交恶,陷入到空前孤立的状态。

  此消彼长,伊拉克数年时间内励精图治,在萨达姆手中成为海湾地区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利用巨额外汇充实起了手中的国防力量。

  对面的伊朗在大清洗之后只剩下了15万不到的正规部队,其中不少装备因为美国的制裁而后继乏力(伊朗之前主要以美式装备为主),到处乱成一团乱麻。

  因此萨达姆认为战争的胜利几乎是手到擒来。在伊拉克人心中,此时的伊朗就像一幢破烂的木房,只要轻轻一碰就可以撞得稀烂。

  带着这样乐观的态度,20万伊军在萨达姆指挥下冲向了一个国土面积比伊拉克大三倍的国家。

  数月之内连战连捷,占领了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伊朗边境重镇接连失守,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令萨达姆始料未及的是,一年之前还和伊朗势同水火、本应与自己沆瀣一气的美国却转而支持伊朗,在战争天平上投下了一枚倒向伊朗的砝码。

  不但与阿拉伯国家因为以色列问题而闹僵,就连旧盟友伊朗也因为国内政变而彻底翻脸,苏联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却长期保持高温状态,在中东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60年代到70年代,苏联伊拉克两国接连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琳琅满目的苏联武器涌进了伊军的武器库,为苏联军工增加了不少收入,这让一旁的美国军火商羡慕不已。

  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卡特就得到了******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建议,坐山观虎斗,扶弱抑强,避免其中一个国家在中东做大,利用这次冲突去增加美国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在伊拉克取得显著优势的80年10月,******卡特亲自发表讲话指责萨达姆的入侵行动,并在暗中借助第三方国家进行武器援助,以间接方式为伊朗军队提供急缺的武器装备(包括从以色列获得的2.5亿美元装备)。

  自1981年春天开始,随着伊朗战争潜力被充分挖掘以及伊拉克战线过长、前线部队只顾攻城忽略歼灭有生力量,战局开始朝着向伊朗有利的方向发展。

  当年伊朗先后集中优势兵力对强弩之末的伊拉克军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收复了一个又一个沦陷城镇,并在第二年6月成功将伊拉克完全赶出伊朗国土。

  伊朗驱逐萨达姆后,国内高层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可以一鼓作气消灭伊拉克,初步实现向阿拉伯地区的军事征服。

  于是不顾萨达姆的停火请求,贸然向伊拉克境内全线推进,取得了占领南部一些产油区的不错战果,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告急。

  一旦伊朗得手,那么波斯湾霸主宝座将被其收入囊中,沙特阿拉伯也大概率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下一个目标。

  在情报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透过约旦秘密向伊拉克提供伊朗军队的情报动向,为伊拉克充当千里眼顺风耳。

  武器装备上,美国及其盟友向伊拉克提供包括大型计算机数据库、60架L-100运输机、直升机等先进军备,并同时在82到84年彻底切断了向伊朗武器出口渠道。

  在经贸方面,美国也为伊拉克提供了优惠性地贷款项目,为战争中收入来源锐减的伊拉克政府及时输血。

  耐人寻味的是,伊拉克在战争中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多次使用毫无人道的芥子毒气和塔崩这类化学武器杀伤伊朗士兵、库尔德平民,美国政府却对此听之任之,装作没事人一样。

  等到20年以后才以“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对伊拉克进行姗姗来迟的“正义惩戒”。

  在国境内萨达姆得以在充足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有了足够的底气和伊朗周旋,而反观伊朗军队因为之前依赖美械而长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渐渐支撑不下去。

  到了1984年,伊朗和伊拉克正式进入持久战阶段,双方各自的速战速决计划纷纷破产。

  当两伊已经筋疲力竭,波斯湾石油出口因为战火波及而严重下降之时,美国适时出手推动结束战争。

  两伊战争后期,波斯湾石油航线成为了伊朗、伊拉克的重点袭击目标,通过打击对方油轮以减少敌人经济收入。这使得海湾石油出口数量锐减,严重威胁波斯湾石油安全。

  所以到1988年美国出手干预双方来到谈判桌上达成协议,伊朗伊拉克迫于国内外压力也无法再战,8年战争就这样宣告落幕。

  纵观两伊战争,美国从里面最直接显眼的收益对象莫过于军火大亨,单单战争的最后一年美国军售总额就达到了15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两伊战场)。

  两伊战争开打之前,伊拉克是中东外汇储备400多亿美元的富裕国家,生活条件优越,国力充沛。

  开打八年之后,伊拉克直接欠下了800亿美元之巨的外债,国内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重建遥遥无期。

  而另一方面伊朗固然因为打赢反入侵战争而增加了国家凝聚力,却也付出了数十万人死亡的惨重代价。

  超过1500辆坦克、1200架飞机报销,伊朗军队元气大伤,自此不得不暂时收缩对外扩张的欲望,在外交上被迫和西方国家缓和以争取经济重建。

  原本两伊无论哪个国家赢得胜利,都会在波斯湾崛起,对美国石油霸权造成威胁。

  而美国通过实施这一四两拨千斤般的离岸平衡战略,仅花费微小的代价就令两个国家在八年时间内打得头破血流,轻松地重创了两个原本有潜力成为中东强权的国家。

  此外,因为担心两伊战火蔓延到自身境内,以及担心伊朗伊拉克吞并野心,沙特、阿联酋等其他几个波斯湾沿岸国家纷纷抱团取暖成立互助组织,并主动伸出橄榄枝加强了和美国的军事合作,为美国渗透这一地区提供便利。

  美国固然是在两伊战争中斩获颇丰,不过与两伊相隔万里、素无纠葛的中国却也大发一笔横财,成为战场外又一个赢家。

  两伊战争对全世界各国的军火业都是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中国军工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在此期间,中国对两伊军火出口爆炸性增长,其中在1982——1986的4年时间里就从这两国头上赚走了45亿美元的外汇。

  在最鼎盛时期,我国生产坦克的大厂617厂就创下了10多亿美元的出口成绩,中国也凭借这次黄金出口期而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军火出口国。

  几十亿美元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零头而已,但是放到80年代就是一笔不可小视的天文数字,要知道,在1985年,我国一年全国商品出口额仅仅为150亿美元。

  而且考虑到军火出口能够带动上下游的机械、材料、设计、化学等多个部门就业,实际价值更加难以估算。

  在那个“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两伊战争着实令饥肠辘辘的中国军工饱餐了一顿。

  或许有人感到奇怪,表面上看欧美武器名气更大,为什么两伊要花费如此大力气向我国进口呢?

  首先两伊打的是一场消耗战而不是闪电战,在手中财力有限的前提下,与其购买昂贵的西方武器不如购买大量相对廉价、性能耐用的中国武器。

  其次,两伊战争因为前期高素质的老兵折损率太高,所以能够熟练操作西方尖端武器的兵员不足,大部分新兵都需要短时间内熟悉武器就迅速上场。

  而中国的59坦克、69坦克操作简单、方便上手,后续维护费用较低,极其适合新兵上手,自然被两伊所看重。

  此外,伊拉克和苏联关系较好,其武器多为苏联系,中国军火师承苏联,所以伊拉克官兵可以和中国制造无缝对接。

  在两伊战事最焦灼的时刻,双方向我国采购的武器遍布战场各大角落,从天上的歼-7飞机,到地上的59、69坦克,以及士兵手中的56冲锋枪,整场战争都快成了中国武器的一次博览会。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