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灵宝信息网-灵宝天气预报-灵宝教育网-灵宝租房-灵宝新闻网-灵宝生活网

热门关键词:

有关江河日下(jiāng hé rì xià)这是一条可靠的消息吗?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04-01

  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时值壬寅新年,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阳泉市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东、南与平定县相连,西与寿阳县毗邻,北与盂县交界。境域东西长约 33 公里,南北宽约 35公里,全区总面积 632.84 平方公里。

  阳泉市郊区是一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西汉以后,区境先后分属于上艾县、石艾县、广阳县、平定县、原仇县、盂县;至1947年5月阳泉解放并设市,今辖区陆续划入阳泉市,并逐步形成现今的建置区划格局。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阳泉市郊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一个经济欣欣向荣,文化发达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到处生机勃勃的地区。

  《阳泉郊区志》共分二十四卷,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建设环保、财税金融、商业、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人事劳动、政法、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民情风俗、人物、方言、附录杂志。

  区境历史悠久,远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 2500 年以前(晋卿赵简子在平潭垴筑城驻军);但独立设区前,区境大部分地域属平定县(初为上艾县,后为石艾县)所辖,部分地域归盂县(初为原仇县)管辖。民国 36 年(1947)5 月阳泉设市后,由于行政和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原因,区境才由建市初市属的二区和三区(农村部分)的3个行政村逐渐扩大,到1969 年1月,由荫营区改称阳泉市郊区时,增加到 10 个公社 145 个生产大队;到1993年,全区有13 个乡镇、190个行政村(含划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5村)、242 个自然村、8个居民委员会,成为城乡交错、工农杂居、经济繁荣、城郊特点十分突出的郊区。

  本区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市境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为山地丘陵地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湿润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绵长寒冷。土壤以土层厚、熟化程度高的山地褐土为主。境内已发现的矿产有无烟煤、铝土矿、硫铁矿、耐火粘土、铁矿等 17 种,其中“黑(煤)、白(矾石)、黄(硫磺)”开发较早,且产量大,品质优,在国内享有盛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本地民众谋生立业的主要依托,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水资源匮乏,旱、风、雹灾多有发生,危害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人口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其发展程度和概貌的一个重要视点。从本区人口状况来看,人口密度高且增势不减,是其一大特点。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本区人口密度为 400 人/平方公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42人/平方公里,比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高 54 人/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且一直呈增势,是其又一特点。以 1990 年为例,本区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为20.91%,均高于平定县、盂县一倍以上,而且连续5年递增。人口变动特别是机械变动频繁,且迁入大于迁出,是其第三个特点。据1954~1993年40年的统计,迁入大于迁出的年份有 23 年,而且其中有 11 年的机械增长率均在 5‰以上。此外,在职业构成中,在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从事工矿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人员比重逐年递增;在文化构成中,有文化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而文肓、半文肓、的比例逐年下降。到 1990 年,全区每万人口中所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均高于市辖的平定县、盂县这两个农业县。

  境内自古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水域面积为 10524.8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2%。民众吃水浇园主要靠打旱井、修水洞、挖池塘蓄水解决。在桃河和温河两岸水源条件较好的村庄,村民挖渠引水或开凿浅井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小片菜园。新中国建立初期,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发展传统的小型蓄水工程。到 1957 年,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 1300 亩。1958 年,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水利建设重点转向修池、建库和发展机电提灌方面。至1970 年,全区机电灌站达到102处,机电井121眼,灌溉面积扩大到 1.19 万亩。70 年代,本区人民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兴建了温河水利工程和与娘子关引水工程相配套的人畜吃水工程,新增水浇地1.09万亩,人畜吃水基本得到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充分利用当地水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合理征收水费,建设与管理并重;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全区水利工作进入水利水保并重发展的阶段。到 1993 年底,全区共建成小型水利工程53 处,机电灌站 251 处,总装机 1.27 万千瓦,机电井201眼,蓄水池970个,打旱井 6650 眼,修水洞 330 个,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3.6 万亩。建成人畜吃水工程 122 项,有 111 个行政村、14.4 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占全区总人口的73.4%。对工矿企业的年供水量达到 288 万立方米。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9万亩。尽管如此,开拓水源、注重节水、有效保水、用水,发展旱作农业,仍是本区今后长时期的战略任务。

  远在明末,境内商业已具规模。明嘉靖四十年(1561)至清乾隆元年(1736)形成的河底古街,是平定州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此外,白泉、平潭街、牵牛镇、荫营等地的贸易活动也很繁盛,并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集镇。其中,仅河底就有商贾字号 140余家,从业人员 500余人,经营品种 20余种;清末和民国初年,有商贾字号145 家,从业人员 460 人。民国26 年(1937)日军入侵后,商业萧条,商号大部停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贷粮扶商政策,境内商业迅速恢复经营。1952年,本区共有商业网点 154 个,从业人员511人。1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供销合作社商业成为当时的主要渠道。这种国营和集体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一直延至改革开放初。

  1978年后,随着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个体、集体、国营、联营、合营等多种经济类型相互竞争,并不断开拓商路、增加网点,购销两旺,市场繁荣。1993 年,全区共有网点 2188 个,从业人员5102 人。其中个体商业网点 1810 个,从业人员 1887人;集体网点 318 个,从业人员 2481 人;国营网点 60 个,从业人员734 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3538 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592 万元,全区完成粮食征购242.4 万公斤 ,外贸出口总额 364.4 万元。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多有能工巧匠。由于未被重视和连年战乱,科技处于自发状态,发展缓慢,建树不多。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科技开始在境内推广应用。从50年代到 70年代末,境内以农业科技为主要普及对象,引进并推广了化肥、农药和优良品种,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进入 80年代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倍受重视,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本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在农科教结合上拓出一条新路。1983 年组建了区科委。1984 年成立了区科协。1993 年,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359 名,有各种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 35 个,会员 2022 名。1979 年到 1993 年,全区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7项,其中省级奖 18项。

  本区境域悠久,文化广博璀璨。以明代的李应奎、李念、李愈,清代的张佩芳、张穆,民国以后石评梅和张恒寿为主要代表,境内文人学者层出不穷,位显学博,多有传世佳作。境内有枣园旧石器遗址、平潭古城遗址、关氏世系墓、林里关王庙、下草召禅智寺、柳沟六泉庙等文物古迹。民间剪纸、面塑、舞蹈及民歌、民谣世代相传,尤以评说、迓鼓具有地方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至60年代,以建立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为主要标志,群众文化发展空前。70 年代,广播、电影、电视迅速普及,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采。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腾飞,本区陆续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并相继投入使用,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文艺创作硕果累累。1993年,全区有乡镇文化站13个,农村文化室152个,影剧院10个,剧场35个,露天舞台 93 个,有图书馆室 355 个,藏书 63.5 万册,广播普及率达到 97%,电视覆盖率达到 94%。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奉贤区举行第三轮志书编纂工作动员大会

下一篇:没有了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

联系我们 -